|
|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
>>2012年國內外恒溫恒濕試驗箱行業市場全局一覽 |
2012年國內外恒溫恒濕試驗箱行業市場全局一覽 |
|
時間:2012/8/25 |
|
當人們的眼光聚集在中藥材上市公司相關概念的火爆炒作時,另一個醫藥行業的細分領域卻悄悄走出獨立的小“!睔鈩。近一段時期,迪安診斷、三諾生物、利德曼等體外診斷行業的新秀漸漸成為A股一支新興軍團,被越來越多的資金所關注。 體外診斷,這個相對于傳統醫藥板塊而言還不被投資者廣泛認知的領域,因為被稱為醫生的“眼睛”而漸漸成為醫藥板塊不可小覷的力量。在當前藥品降價的背景下,體外診斷產業正演變為政策的避風港,穩定成長的空間巨大,而已上市的體外診斷領域公司具備整合優勢,有望分享行業成長。 市場遠未成熟體外診斷拓展空間巨大 或許我們過去很少注意到它,但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曾經真實體驗過它。體外診斷,這個或許有些陌生的詞匯卻早已廣泛融入現代醫學中。它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的樣本(如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儀器、試劑、校準品、質控品、恒溫恒濕試驗箱等。 體外診斷這一細分行業涉及上游原料、生產經銷、下游用戶市場等多個方面。其中醫院檢驗科、獨立實驗室體檢中心等傾向于使用精確、高通量的大型儀器,而醫院臨床科室、急診、社區服務站、家庭傾向于使用快速、便攜的快速診斷產品。因此,體外診斷被稱為“醫生的眼睛”,在臨床診斷中往往能起70%的作用。其臨床應用貫穿于初步診斷、治療方案選擇、有效性評價、確診治愈等疾病治療全過程。 雖然體外診斷設備相關公司在A股市場并不是醫藥行業的主力軍,但它的市場空間卻是巨大的。2010年,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為122億元,其中體外診斷儀器市場規模約23億元,體外診斷試劑市場規模約為99億元。目前中國是第二大體外診斷自動化儀器需求國,近幾年每年需求4000套生化分析系統、9000套血液分析系統、3000套免疫分析系統。 實際上,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大約22%,但體外診斷試劑份額卻只占全球的2%。近年來,各種新技術、新方法的興起和融合,促進了體外診斷試劑的開發應用和更新換代。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群眾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標準的提高,人們對健康和醫療品質有著更高的需求。在種種利好的刺激下,體外診斷試劑產業迎來了醫療發展史上“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根據日信證券謝寧寧的分析,由于醫保覆蓋程度增加,2011年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增加近20%。由于需求、技術以及政策驅動,預計未來幾年行業仍將快速增長,大約保持22%~25%的增速。 獲產業政策扶持具備良好外部環境 與醫藥行業因降價而帶來的整體性調整相比,體外診斷領域恰好成為一個比較良好的避風港。近年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并針對整個產業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其中就包含了對體外診斷產業的相關鼓勵和扶持措施。 根據記者對科技部、發改委等網站的梳理,以及興業證券的相關分析,自2005年起,發改委就在《關于組織實施生物疫苗和診斷試劑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的通知》中,提到開展新型診斷試劑盒智能化診斷系統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 此后,國務院、發改委、科技部也在8個文件里談及過體外診斷,包括《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醫療器械科技“十二五”規劃》等,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為體外診斷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尤為珍貴的是,在當前藥品價格整體降低的背景下,體外診斷產業還具備一定的特殊優勢。 在我國現有醫療體制下,恒溫恒濕試驗箱醫院對體外診斷產品的收費模式與藥品存在著根本的差異,由于藥品是醫院主要的“利潤源”,因此醫院為了自身利益在同等效果的情況下傾向于銷售高價藥物,從而導致藥價虛高。而在體外診斷領域,由于診斷試劑是醫院的“成本項”,醫院并沒有動力去刻意抬高其價格,因此在相同條件下,醫院會傾向于選用價格較低廉的試劑,這導致了行業產品價格相對市場化。 基于此,興業證券分析師項軍認為,在藥品降價、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價格并不虛高的體外診斷產品并沒有大幅降價的壓力,具備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是理想的避風港。
|
|
|
|
相關資料 |
|
|
|
|
|
|
|